市规划建设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新发展大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切实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
一是聚力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我市是全省“多规合一”七个试点城市之一,“多规合一”成果已于去年10月份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具有滁州特色的“五个一”建设目标(一套“技术标准”、一张“规划蓝图”、一个“动态项目库”、一个“信息平台”、一套“运行机制”),获得省住建厅高度肯定。
滁州市“多规合一”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合一”,更重要的是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多规”关系,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工作。通过“多规合一”,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保护耕地资源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国家、省、市重要发展片区、重点发展项目顺利落地实施,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水利等专业规划的“多规合一”,最终实现以城乡一体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
我委将继续深化市本级“多规合一”成果,坚持统筹兼顾,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公众参与,开展县(市)“多规合一”,逐步实现滁州市全市域的“多规合一”。
二是聚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2016年我市完成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22日获省专家评审通过,于2016年12月6日通过市人民政府批准。下一步,我委将按照照海绵城市标准,明确企业、工厂等设施的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标准,对新建小区要求达到绿色居住小区设计标准。推进内城河改造、北湖等试点项目建设,将明湖项目建成为我市乃至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力争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取得成功。
三是聚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综合管廊就是指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它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
目前,我市已完成专项规划编制,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我市正在实施的两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位于滁州市城市规划区最北段月亮湾片区和最南端高铁站片区,实施长度约13.7公里,计划总投资5.5亿元。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单舱式综合舱为主,入廊管线包括给水管线、电力电缆及通信电缆;目前已完成一标段2.98公里的施工招标,并进场施工,剩余10公里预计2017年5月开工,力争在2018年底完成项目的全部建设。
四是聚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2014年我市被列入安徽省首批三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并且连续三年入选。我市在强化组织领导、引进技术人才、规范资金使用、创新推广思路、做好基础配套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具有滁州特色的制度机制,2016年我市首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成功获批安徽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该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的基础工作基本完成。
2017年,我市将出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方案,争取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当年开工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各县(市、区)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开工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
发展装配式建筑,离不开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我委在积极引导本土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帮助本土钢结构生产企业向装配式建筑方向发展;积极招引国内一流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来滁投资建设。市规建委正谋划规划建设建筑现代化产业园区,做好基础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
an>